2020年1月23日,太阳成集团tyc411教师徐明从广州回到湖北孝感老家的第三天。早上8点,徐明被家族群里的信息声惊醒。在流水般不断刷新的聊天记录中,他捕捉到了最重要的信息——武汉封城了。一瞬间,他感到了一种纯粹的无措,脑海中闪过的是这两天看到戴口罩的行人,是对疫情的忧虑。最终,他的思绪停在一个问题上: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学校?”
在湖北的这些日子
孝感市,距离武汉不足一百公里。疫情席卷,感染人数逐日攀升,最终成为湖北省内感染人数排名第二的重灾区。疫情期间,小区实行封闭管理,公共区域严加管控,买菜、交水电费等维持生活基本保障的工作都由志愿者代劳……徐明的讲述把我们带回到形势最严峻的那个时期。
日常生活颇受限制就不说了,工作上的计划也被打乱。今年寒假正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的关键期,徐明本计划年后早点返校进行准备。但是因为身在疫情重灾区,他自觉留在了家里。
徐明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。回不了办公室,他就把家里变成研究室。“自然比不上学校,但慢慢调整下来,效率也不低。”他说道。每天一早打开书桌上的电脑开始工作,午饭后查阅文献写论文,晚上则是备课的专属时间。生活就在这种满满当当的安排下,有条不紊地运转着。
虽然能克服困难进行研究,但在徐明心中,最牵挂的,还是同学们和他的课堂。当被问到当时得知封城信息的第一个想法时,他轻叹一声,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学校上课呀”。
“我必须在答疑方面尽力做得更好一些”
3月18日,星期三,这是徐明来第一次通过网络给同学们上课。虽然只是试课,但当他打开话筒,说出那句熟悉的“同学们好”时,徐明感受到了一种踏实的愉悦。“终于可以开学了,”徐明有些兴奋,重复了两遍,“我在家里隔离了将近两个月,终于可以开学了!”
为了保证教学效果,从接到教务处“停课不停学”通知的那天开始,徐明就开始体验各种教学平台,“货比三家”。最终因为设备、网速等一系列原因,徐明选定了“MOOC精品课程学习+线上答疑”的方式进行教学。
每一次课后,徐明的课程群里都热闹非凡。面对一个十来字的简短问题,徐明会用数百字细致地回答。因为他的细心与耐心,同学们会在课后进行学术讨论,活跃度非常高。“我觉得这样很好,把问题发在群里,不仅能解答很多同学相同的疑惑,还能引发不同的观点和交流。”经济统计学1902的学委郭同学很享受这样的课堂氛围,“这样提问,可以带动很多不积极的同学。”
面对网课这个新事物,徐明适应得很快。“因为是用MOOC的资源,有时候觉得有些对不住同学们。”他苦笑着,“没有亲自讲课,感觉没有尽到老师的本分,有点不好意思。作为老师,我必须在答疑方面尽力做得更好一些。”
同学们学习的每一个线上资源,徐明都会至少在上课前一天看完并备课,保证同学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高效、详尽地解答。“虽然网课不能让我和同学们面对面互动,但是比线下更方便的地方在于同学们可以反复看视频,不会错过知识点。”
“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做贡献”
在同学们的印象中,徐明的言语总是轻松又温和。他会在同学来找他吐槽考研题目困难的时候幽默回应,“要不然为什么你大学要学四年呢?”他也会在课后贴心地给学委发送课堂出席记录,在助教抽不开身的时候安慰,“千万别耽搁了你自己”。
为了在网络的这头给天南海北的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,徐明并没有告诉同学们他此刻身处湖北、甚至离武汉仅有半小时车程,也没有像记者之前设想的那样,与同学们分享他的见闻。“并不是隐瞒什么,我只是想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。”他幽默地解释道,“你想,如果我主动说了我在湖北,同学们不问候一下我都不行,多麻烦。”
疫情当前,他不贩卖焦虑,只传递正能量——
他说:“老师是应该安抚员工的,如果说了,就可能是员工来安抚老师了。”
他说:“要善待家人和身边每一个人,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,坚持锻炼身体。”
他说:“逝者已去,生者奋发,努力做好本职工作,就是为社会做贡献。”
平静温和的嗓音藏着深情大义,云淡风轻下藏着沉稳的力量和担当,平凡,却安定人心。
3月15日,在被隔离了将近两个月后,徐明所在的小城终于解封。那天上午,他沿着家门口那条路走出去,走到了以前就读的高中,从新校区走到老校区。他看到了街边摆摊卖水果的小贩,路上有跟他一样迫不及待出来透气的行人。他走了很久,才回家。
迟来的春天终于来了。或许就在不远的未来,我们终于不再依靠电波跨山越河进行交流,而是从五湖四海团聚于广外校园。我们背着包,包里是春天的希望。